捕光捉影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90|回复: 13

《呈坎记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1 07: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呈坎记事》

《呈坎记事》

《呈坎记事》

《呈坎记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07: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呈坎记事》

《呈坎记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07: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呈坎记事》

《呈坎记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07: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呈坎记事》

《呈坎记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07: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呈坎记事》

《呈坎记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07: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呈坎记事》

《呈坎记事》
发表于 2008-10-11 17: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的PP
发表于 2008-10-11 19: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呈坎,也俗称“八卦村”,早在宋代被理学家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今天又被国内外诸多名专家学者冠为:“中华八卦经典、徽州风水宝地”它是我国著名的“国宝之乡” 。呈坎古村:“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因而古人认定这里是理想的人居环境,遂举家迁此。择地筑室而居焉”。呈坎四面高山,有利于夏避东南飓风,冬避西北寒风事业恶劣天气,又利于避火防灾。从高处看村落,呈坎位于八座小山环抱之中,山与山似连非连,形似八卦的八个方位,它们分别是:东面:灵金山、峰山;西有:龙山、鲤王山;南临:观音山、马鞍山;北KAO:葛山、长春山等八座山峰,成不规则分布四周。而山与山之间则有梯田相互连接,地形成八卦之(=-=)坎卦,即外八卦。整个呈坎村就在八座山、夹一河的盆地中。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巧借山水形势,形成二圳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 
     呈坎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有震惊世界的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有着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呈坎现有人口2800多人,700多户,但75还是罗姓,他们仍同宗同族,聚族而居,代代相传,是典型的徽州古村,现有原宋代建筑二处,元代二处,明代建筑23栋,清代建筑130多处。呈坎是我国现存皖南民居、明清建筑最集中,最富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的村落之一。 
     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呈坎自古以极少受到战争劫难。所以,这里的古民居星罗棋布,古民居、古祠堂、古桥、古徽雕(砖、木、石)古屋、古亭、古台、古楼阁、古井、古文化遗址等,古迹众多,至今还保存着具有特出代表的古建筑有:罗东舒祠(宝伦阁)他是我国民间发现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最高的民间家族祠堂,被称之为:“中华第一祠”。皖南独一无二的、宋代“长春大社”;被誉为:固若金汤的“燕翼堂”。还有我国古代最高层建筑的明代“三层楼”就有八幢,为中华奇观,举世罕见。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中国古建筑之最。元代“环秀桥”,“隆兴桥”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单孔桥。还有宋代建筑“老虎洞”为宋代经典建筑。呈坎还有被民间百视为神树的千年桂花树“金桂”被称为是“江南第一桂”,以及村口的千年古楮树又成为呈坎一大奇观。罗氏后裔还保留着朱熹的《罗氏宗谱》序说、《熹又识》苏轼的“序赞”等等。其中呈坎古匾是家族世代荣耀显贵标志。从宋代、元代、明代、到清代现保存完好的历代名人古匾仍有50多块又称的上是“中华一绝”。我国现今保存最古老的木匾宋代的“大司成”为我国古匾保存历史最悠久之匾;为元代高官“李孟”于1311年所题、赠给国子监祭酒罗绮的,距今 己有七百年历史。“彝伦悠叙”匾长度6米,宽2.5米,在我国历史上被誉为“匾中之王”“天下第一匾”的称号,它是我国古匾中现今保存最大的木匾,为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所题。
       朱熹、苏轼、欧阳修、董其昌、祝枝山、林则徐、陶行知等名人都在呈坎留下足迹。呈坎于1996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之为“一村二国宝、江南第一村”,呈坎一个村落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2处,为世界所震撼。呈坎自然享有“国宝之乡”之美誉。
      中国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来黄山把呈坎作为首选第一站,挥笔写下“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使呈坎成为“人生必游之地”,成为徽州一块风水圣地。到呈坎您能看到古老的徽州人因一个村落建 村时的选址、择地,民居建房时的屋基地选址、大门的朝向,水系、风水、八卦定位等对一个村落和一个家族的兴旺与败落有着密切的联系,给你带来一种神秘感,一种人生必然的追求和向往。呈坎的古风、古趣别具一格,“舞火龙”、“舞香龙”、“抬阁”、“跳钟馗”等节目精彩纷呈,“抛绣球”、“哭嫁”、“背新娘”等民俗妙趣横生。 



发表于 2008-10-11 19: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徽州:摘自《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之《和谐有序的乡村社区——呈坎》

   发生在中国两晋之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大起义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等,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们以一次次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士族为避战火辗转南下。当时这些门阀制度下的权贵们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不得不抛弃功名富贵、深宅大院而胡乱卷起一些细软、谱牒、书籍仓皇逃离世居乐土,顺着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向南,向南,渡过黄河,越过长江,再行几百里,方找到一处高山屏蔽、林木掩映、远离战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脚喘息——这就是徽州。源源不断的中原士族犹如万斛珍珠散落在这苍翠浓郁的崇山峻岭之中。
   徽州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中原士族们在清风拂面、碧水濯足后,必须面对现实重新考虑构建自己的生存和精神的家园。痛苦反省无疑是他们思考的主调:为什么会失去列祖列宗的乐土?如何才能恢复逝去的光荣与梦想?士族们大多出身权贵、养尊处优、满腹经纶,由钟鸣鼎食坠至狼奔豕突,背井离乡,有大痛苦,更有大感悟。他们很快适应了现实,找到了对策:一是聚族而居,构建村落。生存是第一要务,必须让血缘宗亲合族而居,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天人合一理想风水宝地构建村落,既解决衣食之虞,又抵御客地的凶险,同时能福荫子孙。于是,胡姓建村于龙川、西递,汪姓择址于宏村,吴姓卜居于昌溪,罗姓定居于呈坎,曹姓立足于雄村,石姓落户于石家,倪氏扎根于渚口,江姓聚族于江村 ……他们所选择的皆为灵山秀水环抱,既适耕稼又合居住之地。二是重建宗法文化传统。再大的苦难也动摇不了这些饱读诗书的士族们对孔孟儒学的尊崇,必须让等级有序的宗法伦理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惟孝惟忠聪听祖考彝训,克勤克俭先知稼穑艰难”,“处世无欺,爱人以德,守分安贫,即是敬宗尊祖;持躬无助,任事惟成,明伦重道,便为孝子贤孙”。尊祖叙谱,敬宗建祠、修墓,睦族互助赈济。这样,在每个村有高大威严的祠堂,祠堂中有先祖容像和祖宗牌位,并珍藏有完整的族谱;有周全的祭祀礼仪;还有严苛详尽的族规等来约束子孙,凝聚人心。三是强化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道德激励。生存是基本,制度是保障,发展是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儿孙不仅自己要出人头地,还要为家族挣得荣耀,获得皇朝的恩荣;而要达此目的,“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读书志在圣贤”,“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时刻牢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各个村落或建宏伟的书院,或利用简陋的塾室, 延请饱学之士谆谆施教。宗族则“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二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虽族室之望,而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徽州这块“辟陋一隅,险阻四塞”的土地上,不时可见“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的村落,并且“文风鼎盛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那平和的炊烟、虔敬的香火和那琅琅的书声伴随着霭霭云雾在碧蓝的徽州上空一齐飘荡、升腾。(续下)

发表于 2008-10-11 1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正是秉承着曾经历巨大人生落差、饱受痛楚的先人们生命深层激发出的坚韧顽强的变革自身的进取精神,再经过数百年相对宁静环境下不断地濡染、积淀、强化而升华,徽州儿孙们的辉煌犹如徽州漫山遍野的山花,年年季季灿烂开放——
   一是“以才入仕”者多。自宋代科举成功至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徽州儒生通过公平竞争跻身上流社会者数不胜数,所谓“一科同郡两元”、“ 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一榜十九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 、“父子尚书”、“四世一品”等等;徽州共走出过28位状元,出过17位宰相,这些都占全国总数的二十四分之一,真可谓“名臣辈出”。二是“以文垂世”者多。像朱熹、戴震、胡适三位可称得上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巨擘;在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医学、科技、饮食、书画、雕刻、建筑、园林等领域名人灿若繁星。三是经商成功者众。从徽州大山中走出,顺着新安江等水流走向全国乃至日本、东南亚的无数徽州子孙,在盐、木、茶、丝、药材、典当等项目的经营贸易中明清时期独领风骚数百年,从“扬州为徽州殖民地”、“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说法,可见徽商实力之一斑。
   一个个的硕儒、高官、巨商走出了徽州,走出了家乡父老的视野,但他们的根还在故乡,还扎在曾经哺育他们的村落中,家乡的水口、白墙黛瓦、街巷、古树、祠堂、天井、鸟语蝉鸣、儿时的伙伴,更有全体宗族的期盼的脸容仍历历在目。于是,他们把获得的恩宠和荣耀献给家乡,把金银财富捐输给家乡,把自己对同宗后辈的嘱托希冀题赠给家乡。这样,就给那些显得陈旧破落的一座座村落顿然注入了无限生机:一座座世科坊、“四世一品” 坊、“进士”坊、“中书”坊、“贞节坊”和“恩荣”牌楼等高高竖立村前;宏村的浩繁的“牛形村”建筑体系石家村的宏伟“棋盘”格局呈坎精妙的“八卦”形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等等都得到了彻底整治;渚口建起了气势恢宏的“一府六县”,敬爱堂、溥公祠、知本堂、东舒祠等等拔地而起,或被扩建、装饰得美轮美奂;桂枝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等气象万千;非园、果园、西园、东园、桃李园等游人如织,引得名人雅士似莺飞蝶舞般徜徉唱和;还有精美绝伦、寓意深刻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语重心长的题额、楹联、格言,更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后学者在“问渠书屋”、 “凤游山书屋”等潜心求索,能“抬头见扇(善)”、“步蟾”折桂,乘“祥云”升腾……(续下)

发表于 2008-10-11 19: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于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期盼的一座座村落,因为她的子孙在现实中飞黄腾达,犹如画龙点睛般活灵活现;在漫长的期待中,祖辈们以他们的“尊崇天理”、“积善积德”、“惟勤惟俭”,精心地铸造着村落的灵魂,如今儿孙们不负厚望,不仅没让村魂丢失,而且又以自己的反哺,让村魂添具了时代的风采而更加鲜活跃动!
   说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说村落是徽州人魂魄所系,说村落是徽州文化的博物馆,等等,丝毫也不为过;最本质的,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精英文化得以演示的平台。
   俱往矣。过去的村落今天只能称为“古村落”了,导演们都已作古,一幕幕鲜活的剧目变为“遗产”,一座座平台的原貌已经和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完)
发表于 2008-10-11 20: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菱补注:

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包括现在的安徽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江西的婺源,即所谓的“一府六县”之说。

1121年(北宋宣和三年),朝廷在此镇压了方腊起义军后,取“徽”字的“囚禁”、“约束”之意,将隋唐以来沿用的地名歙县改为徽州,直至1987年被撤销,这一地名沿用了800余年之久。(其实,在古文字中,“徽”字还有“美”和“善”的涵义。)

徽州北有黄山,南有天目山,其间丘陵密布、山水萦绕。

徽州六县各有特色,古代明间就流传着各县的“属号”:黟县蛤蟆、绩溪牛,祁门猴子、歙县狗,休宁属蛇、婺源龙。细细品味之下,就会发现各地的地理、民风、历史与它们的属号颇为契合,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

发表于 2008-10-13 19: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喜第六张
发表于 2008-10-14 03: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鞍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录

QQ|手机版|小黑屋|本网法律顾问由安徽华冶律师事务所葛善俊律师【电话15715550158】担任|【捕光捉影网 版权所有】 ( 皖ICP备06010469号 ) 皖公网安备34050302000177皖公网安备34050302000177

GMT+8, 2025-5-6 14:08 , Processed in 0.072202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