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光捉影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7|回复: 3

[转帖][注意]请关注3月31日第十四届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比赛现场直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1 17: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意]请关注3月31日第十四届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比赛现场直播

http://video.photofans.cn/



本次影赛的一大特点是采用了传统投稿和网上投稿两种方式。所有网上投稿的作品也将在现场进行评选。这是为网上网上投稿作品评选的工作人员。

[注意]请关注3月31日第十四届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比赛现场直播

[注意]请关注3月31日第十四届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比赛现场直播

[注意]请关注3月31日第十四届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比赛现场直播

[注意]请关注3月31日第十四届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比赛现场直播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7: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布置参赛照片所有通过佳友在线摄影网投稿的参赛作品也将在现场进行评选,这是网络投稿评选区。
体育组评委正在评选新人奖

自然类新人奖的初选作品

体育类新人奖作品

纪实类作品评选中
自然类网上投稿开始评选
纪实类评选评委认为这是张合成的作品,经商讨后取消参赛资格。

摄影世界李总编与佳能公司负责人在交流
李总编在摆放参赛作品
正在解说网上评选的规则

新人奖评选结束,新人奖已经诞生。
体育类初选入围作品

纪实类评选现场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01: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委访谈第一组()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参加这次评选活动,回答一些网友的问题,有些是我们的读者,有些是关注亚洲风采的网友。

影友长枪大炮:这届影赛和上届有什么不同?有没有进步?

徐祖根:整体比赛略有进步,摄影爱好者都用长枪大炮拍了很多好的作品。从佳能杯创办以来,水平应该是一年一年在提高,尤其是业余摄影师的水平在提高。虽然业余的在提高,但是和专业比还是有差距的,以后搞这种比赛是不是可以把业余和专业的分开来评,这样业余摄影师获奖机率更多一点,也有积极性参加比赛。
余海波:我觉得两届照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今年要比去年整体效果要好一些。去年有一些特别传统的一些老套的图片,今年在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在运用视觉语言以及拍摄者思考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他们要拍什么、要表现什么,这一点是一大进步,有一些创新的影像。

影友WAPFK:如何看待当前新闻摄影的一些新动向?

卢广:作为新闻摄影这些摄影在线的人,我也是做摄影师,但我比较关注社会上的一些新闻。说到一些新动向,应该由摄影部的人来回答。作为我个人来说,不是什么新动向,只是关注一些新东西而已。比如中国在变革当中,经济各方面都很发达、都很快的时候,总会产生很多问题,但这个地方的记者不敢去拍,往往都是另外一些地方的摄影记者到这个地方来拍。很多读者说看到别的媒体感觉东西更真实一些。主要是能够反映社会问题的,特别是群众利益的,或者是经济发展的这些题材,现在都是大家捕捉的对象,也是大家很关注的对象,特别是环境问题,我特别关注这块。

影友泉水叮咚:新闻摄影是即时的反映时间的表现载体,请问,新闻摄影作品中是艺术成分高于记录、还是记录成分高于艺术。

叶用才:因为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虽然在摄影上分的是两个门类,但是新闻摄影首先得反映新闻事实、新闻人物、新闻现场。当然在反映新闻事件的同时,因为作为新闻图片,你要用新闻图片来传播新闻的,图片就要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有较高地艺术水准,实际上这两个是不完全矛盾的。但是新闻照片必须真实。尤其是媒体记者,大量都是用数码影像,不像传统的用胶片。数码影像出现问题就是后期制作有些照片加进去。在发表新闻照片时,原作到底是不是第一现场拍回来的,现在有争议。但是作为新闻摄影来说,必须是第一现场拍回来的真实新闻照片。参加艺术比赛可以加工,但是作为新闻照片来反映就不允许增加别的内容。

影友期待:当前数码摄影器材发展给新闻摄影带来的变化?

徐京星:我觉得有两个比较突出的变化,第一,数码和互联网的结合,使发布的时效大大提高。第二,使摄影师负担更重了。因为过去在胶片时代,拍完回来后,有人帮着冲洗、制作,然后发到版上。现在要求记者更多地是带着电脑、长枪短炮,在新闻现场立刻发布。对于一个职业摄影记者来讲,精神的负担更重了。

影友匿名:作为多项新闻赛事的评委,您认为中国摄影,在创意和创作上的整体水平和国际水平还有多大差距。

徐祖根:我的确参加了不少摄影比赛当评委,应该说这几年中国新闻摄影整体水平在提高,而且是飞速地提高,特别是一批年轻的、优秀的摄影记者在成长,比如说像在座的余海波,他们拍摄的新闻摄影水平和国际上应该说差距不是很大。上个礼拜刚刚结束华赛的评选,外国评委都非常赞叹,说中国摄影记者水平这么高,他们都很吃惊。应该说我们在进步,但是和国际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两方面:第一,中国的摄影师还不能到很多全球关注的热点地方,大部分都是外国摄影师活跃在重大新闻现场,我们缺少跟他们同台竞技的机会,因为你都没有上舞台,就没有办法和人家同台竞技。第二,我们在影像创新方面,和外国优秀摄影师比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年轻的摄影记者以及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起步都不长,好多都是模仿阶段。讲到影像创新,应该说国际上的创新能力和摄影视觉语言都比我们领先一点儿。但我们正在直起直追,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更多的优秀摄影师和优秀摄影作品可以拿到国际上和他们一拼。

影友关注:捕捉一个人的形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您在拍摄新闻人像的时候是如何对被拍摄对象进行采访与拍摄的?

卢广:一般捕捉人像,像我们拍照都是先和他交流,熟悉以后就不会那么拘禁,这样就比较容易拍摄。所以我在拍摄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和他多聊会儿。到了一个采访地方,首先要和人进行沟通,通过沟通以后,再发现他的一些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对人物进行捕捉和抓拍。

余海波:谈到这个问题我想主要谈拍摄者与被拍摄者距离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摄影师的道德问题、道德尺度以及被拍摄者的尊严问题等等。我拍照片的最大一点,首先要进入被拍摄者,真正了解他们的状态和情感方式。在这次评选中看到一个照片,就是一个照相机拍一个老太太,那张照片就非常说明问题。现在有很多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不顾及拍摄者的感受,只强调自己这样一种强权的去拍摄,使得被拍摄人在尴尬的地步,是在一种没有尊严的状态中拍摄,我想这是摄影师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曾经看到一些经典的大师作品,他们要表达的人文关怀,首先就是对被拍摄者的平等尊重。

徐京星:我们主要是新闻摄影,在新闻摄影过程里涉及到一些现场新闻人像的拍摄。我们总结了一下,一个是了解被拍摄人的背景,就是新闻人物的背景资料。再一个,在现场捕捉符合你要报道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典型瞬间,两者组合在一起时,既能完成报道任务,同时也能艺术地处理拍摄的题材。

 

 

 

 

评委访谈第一组()

 

 

影友飞行者:在进行航空拍摄时,您是如何在如此大的范围内捕捉到新闻点并进行摄影创作的?

叶用才:航空摄影实际上机会很难得,而且在空中拍摄以后,范围很广。每次我在执行航空摄影拍摄之前,我首先在地面上要把我拍摄的所有范围、地面物体先走一遍,因为在天上飞机速度很快,即便是用直升飞机可以盘旋和悬停拍摄,但是每次盘旋和悬停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在地面上把你要拍摄的主体了解好,这样上天以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紫禁城,它是反映北京中轴的表现,你必须找到真正的中轴点才能按下快门,这时候你要表现的主体才能是比较成功的。

在航拍的时候,技术上要做一些准备。航拍飞机速度很快,飞机有震动,所以你在拍摄的时候速度也很快,这样要选择不同条件的,比如晴天还好,光圈可以开得大一点。最难一次是在上海一日拍摄,当时选择是71日,正好那天上海是阴雨天,当时拍的反转片还用ISO50度,要把所有被拍物拍下来,光圈只能开到最大,但还是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拍,就不能把身体紧紧靠在飞机上,必须把身体悬空起来,因为身体减掉飞机震动造成不实的时间差,这样难度更大,事先把这些东西都要考虑进去。
主持人:请各位评委谈谈各自看到的一些现象,让影友注意的一些地方。

余海波:这次看到的照片都是纪实的,不能用电脑合成。反映当代生活、当代生活变化的一些照片数量大量增加。这些照片拍得非常好,但是在这些照片制作过程中,他们强化了一些反差和构成。作为当代影像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对于纪实的评选,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当时的一些客观影像,这样可能更好一些。

卢广:作为亚洲风采比赛,连续13年基本上都参加比赛,这次很荣幸当了评委。这次评选量比较大,作品比较多。在这次评选当中,特别是组照系列中,很多人还是有一些缺乏,比如影调上就有很大的距离。我个人感觉,在一组照片当中尽量统一一些,比如有些很花的、很零乱的一些画面可以做成黑白来表现,彩色照片,花花绿绿的色彩,有些是不好看的。如果全部转成黑白效果来参加比赛,其实效果也很好的。
这次看到一组照片,其中一组中有一张,其实特别好,但是和其他四张放在一起不是很统一,这样就单张参加比赛,不要合在一起。像这种照片不能进行有意的加上去。我认为可以适当提亮一些或者压暗一些是正常的,在剪裁方面剪得多一些或者少一些是允许的。既然是纪实摄影评选,纪实摄影就要比较真实地来表现,不能说没有鸡里面加了一只鸡进去,没有雨加了一些雨丝进去,这样就不好了。不管你怎么加,有些高手可能看不出来,但是仔细分析还是可以看得出来。我第一次参加评选,我非常仔细的看一些有没有忽略的或者经过加工的一些照片。我以后要是参加或者影友参加比赛,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在挑选照片的时候一定要统一一些影调,能够打开单张的还是要单张,不要组合在一起。

徐祖根:刚才他们两个谈的我都很赞成,尤其是刚起步的影友,不要为了获奖而把作品做假,要老老实实的搞摄影。做假以后一旦被揭露出来身败名裂,所以一定要很自重。因为今天有好几张照片都被评委做假。我觉得摄影世界应该公布,如果做假,我在摄影世界公布你的照片和姓名,一定要打掉这种不良习惯。

第二,影友既看中比赛又不要过分看中比赛,多参加比赛肯定是好,因为和高手同台竞技,会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是也不要过于看中比赛,因为比赛片子那么多,几个评委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一定很准确的,不一定最优秀的照片评出来,也许很多照片很优秀被一大堆照片埋没了,也有可能。所以不要完全受比赛的引导。我觉得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比赛比较好,不断地向好的片子、好的摄影师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而不是跟着比赛走,以这种超脱的心情去拍照片,这样会拍得更好。
叶用才:既然纪实摄影实际上就是记录现实生活。所以我希望广大影友首先是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第二,我更提倡大家反映自己身边、自己所了解的人和事,这样了解的更深,拍摄出来更自然、更生动。第三,既然是纪实摄影,特别是一些初学摄影者喜欢模仿,看上届这类型题材、这类型画面得奖了,我在他的基础上再拍点什么,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为什么?年前我曾经到美国一所大学艺术系进行了交流,所有的摄影研究生自己所拍摄的东西没有一个是一样的,就是鼓励创新。尤其是在现在社会,更应该鼓励创新,不应该去模仿,吃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徐京星:参加了四届评选,感觉参赛者越来越社会化,尤其是获得一等奖的作者,这个人不是专业摄影师,而且他拍摄的题材在传统印象里也不是非专业摄影师能去拍的。但非常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非专业摄影师去涉足国际题材的拍摄,这一点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讲也是一个压力和动力。
评选到后边几轮的时候,有个问题,组图还是多了一点。我看了一下,组图堆砌的现象比较现象,照片是一组,但是照片和照片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之所以变成一组照片,还应该有照片内部的联系,所以堆砌的现象比较严重,摄影师在今后拍摄时,如果要拍摄一个题材,要通过图片讲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要多角度,同时要连贯,而不是靠图片的多少去凑一组照片。
刚才评委也谈到照片做假的问题,给我印象比较深的照片是国家领导人去地方视察,和老百姓坐在一起,前边有一只鸡的画面。他为了讲这张照片的故事,把鸡在电脑上做了一些提示性的东西,可能做了一些局部的处理,想突出一下鸡和这群人的关系。从这组照片来讲,我看了以后有一种逆反。如果是一个很真实的画面,大可不必用电脑处理去强化,否则适得其反,失去了真实性。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随着数码化和通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参与摄影的人和把摄影当做爱好的人越来越多,在社会化的过程里,媒体依赖摄影师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国际上看,比如说在伦敦地铁大爆炸、萨达姆绞刑、东南亚海啸都是手机拍的照片,而且都是非专业摄影师拍摄的。随着数码化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专业摄影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

 

 

 

 

评委访谈第二组()

 

 

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

影友游客93938:与其他摄影门类相比,体育摄影对于摄影师的技术要求有哪些不同?
赵彤杰:首先大家不要把体育摄影特殊化,也就是说体育摄影的主语还是摄影两个字,它具备摄影的一切通性。体育两个字只是一个定语来形容摄影。所以我觉得只要入门,各种门类都是可以尝试的。大家也不要把体育摄影想得很难。可能对于赛场,业余爱好者进去有一些难度。但是在身边发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都可以成为影友选择的题材。像今天在群体门类里有非常好的佳作,比如有赛马、赛骆驼的,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冬泳、长跑项目都有很好的照片出现。所以大家不要把体育摄影特殊化,把它当做摄影来看,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去拍摄。

影友山鹰:当前体育摄影风格的发展有哪些变化?你们如何看待这些风格?
李石营:体育摄影风格的变化,过去可以分成几个阶段,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前,那时我们国家的摄影水平相对是比较低的,主要是器材、观念和基本功问题。1990年以前拍的片子场景比较多,近景比较少一些。1990年以后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摄影器材的更新,观念的更新,以及基本功越来越扎实,现在片子强调个性化比较多,不是现场有什么就拍什么,尤其是年轻摄影师比较有个性,拍自己需要的,这和过去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自动对焦、自动曝光以后,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腾出很大的精力搞创作。
影友游客9398:中国体育摄影与国外摄影师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技术观念、意识等方面。
赵迎新: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牵扯到的人和范畴比较广泛。从目前来讲,中国体育摄影技术在不断的提高,有两方面:第一,器材。器材现在是数码相机,从专业摄影师来讲,他们用的器材和国外摄影师的器材没有什么区别。从这几年国际交流合作,大家沟通也非常普遍,从意识上也逐渐趋于接见。因此,中国摄影师的水平在不断攀升。在华赛等其他比赛里,也有一些作品出现。第二,差距在什么地方,国外有一些专业体育摄影师,他们对于一个领域研究的特别深,拍得特别专,他会找一些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寓意,不同的环境和背景加在体育当中,他们的意境比今天评的片子要饱和、深的多。国内,尤其是年轻摄影师应该注意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你去拍摄的体育,有什么样的思考和运用怎样的光线、背景等人文的东西加在摄影语言里,可能让图片更耐看、更长久一些。
影友游客828822:目前只有佳能最新推出的1DMARK3每秒10张的连拍速度,请问是否能达到摄影师对于体育摄影快门速度的要求?
胡金喜:我没有使用这个相机,但从资料介绍来看,每秒10张已经超过了原来的每秒8张,我觉得可以满足体育摄影的要求,使体育摄影在拍摄过程中更加自如、更加完美。当体育记者拥有了更丰富的经验之后,器材的提高,对他来说就更有帮助。

赵彤杰:如果是公款就赶紧去买,如果是自己的钱,8张就够了。

李锦河:速度提高就是机身里有两个感应器。

主持人:有影友问,一张合格的体育照片应该如何定义?一张优秀的体育照片应该有哪些特点?

李锦河:泛泛地讲,要从拍摄的体育项目来讲,现在面对网络的发达,包括电视媒体多角度的传输。作为体育摄影来讲,凝固了体育比赛的某一个瞬间。作为专业来讲,该有的要素必须有。最终来讲,取决于读者和欣赏对象。

赵彤杰:合格,如果对于爱好者来说,他自己看得过去就合格了,他自己喜欢就合格了,因为摄影毕竟是一种爱好,愉悦身心了,这就合格了。影友也可以把风光摄影作为爱好,也可以把体育摄影作为自己的爱好。如果把体育摄影作为自己的爱好,自己满足了,那就合格了,这是最重要的。生活起来已经很累了,好不容易有一个爱好,没有必要为别人去满足,自己愉悦身心就够了。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什么是合格的体育摄影照片,那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首先得满足职业的需要,你是一个合格的体育摄影记者,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要说优秀的体育摄影作品,我觉得说多了也记不住。就说一条,你拿到这个照片,别人从来没有见过,有视觉的停留,就是一个优秀的体育摄影作品。所以拍照片的时候要记住,拍得东西只要是以前见过的就不要再拍了,拍出来的东西,最起码自己没见过,就可以去拍了。
赵迎新:应该说一个优秀的作品还是从见过的学起,可以回去看一些网站的照片以及大赛的获奖作品,经过很多评委投出来了,吸引了很多眼光,这张照片一定是优秀的,它优秀在哪儿,就可以从这些照片里学到很多东西。一张优秀的照片,从影像来讲,不管是体育的还是什么也好,一定要有视觉冲击力,可能要给你一个寓意在里面,至少要有这两方面的内容。因为有的时候,大家对优秀照片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是有些概念是相同的。

胡金喜:没见过的照片就是独特的视角,还要有深刻的内涵。今天的体育照片我觉得缺乏内涵的照片,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照片多。一个是独特的视角,一个是深刻的内涵,再有一个就是记者良好的素质。

 

 

 

 

评委访谈第二组()

 

 

影友游客21321:最新数码相机对于现在的年轻体育摄影师是降低了技术要求还是提高了技术门槛?
李石营:这要从两方面来看,单从技术来看肯定是降低了,因为很多手动技术都用自动化代替了。但另一方面,掌握相机的知识和电脑的知识比原来提高了。

影友游客88833:对运动员动作的捕捉是体育摄影的基础对吗?广大影友应该在哪些方面苦下工夫?
李锦河:从专业角度来讲,为什么国外的体育照片能够在一个领域非常精通,因为他长期从事一个项目或者一个大项目,对体育项目的理解包括拍摄角度,实践要多得多。作为业余来讲,如果喜欢拍体育,首先必须对体育爱好,大量的接受体育知识、观看体育比赛,离不开对项目的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李石营:对于业余爱好者,他应该选择一两个自己比较喜欢的项目,并且是能够进去拍到的项目,这是一个捷径,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赵迎新:基本功还是需要的,包括很基础的,比如追随、对焦,因为运动的东西,对焦还是比较困难的,尽管现在有自动对焦,有时候也不是全都能对上。包括取景,画面的杂乱是不是可以避免,背景,景深的运用等等。

主持人:有影友问,当前体育报道摄影师应该如何报道群众体育的风貌?

李石营:群众体育,首先应该拍身边的东西。第二,拍有特点的东西,比如地区特点、民族特点,倒不一定非得追求竞技项目。比如学校,我们国家有很多中学,学校年年都搞体育活动,搞得也很好,都可以去拍。

胡金喜:比如做媒体传播来讲,就得根据受众需要什么。比如目前北京进入了奥运备战年,他们对奥运的每一件事可能都会关心,这个时候爱好者也好,专业也好,可能把相机对准的就是有关奥运方面的体育活动。从专业来讲,国际A级赛事在北京要有好几十个,民间体育活动也非常丰富。从传播来讲,目前关注的就是奥运。

主持人:有影友问,对于明年即将参加奥运会报道中国摄影师,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赵迎新: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于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摄影师来讲,这次是在家门口作战,应该做非常充分的准备,因为要和国外的摄影师同台竞技,我们有很多优势,因为在2008年,新华社作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和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有同等的拍摄权利。中国摄影队在这方面比较熟悉,运动员也比较熟悉,场地也比较熟悉,按道理讲是有优势的。在奥运会里能不能拍出好的作品,能不能拍出比国际摄影师更好的照片,这是一个大的挑战。奥运会灯光、色温都是标准的,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讲,再也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意识上,对于照片的理解上,在独特的视角上,包括对突发事件的判断上,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关键的。
李锦河:作为地方报纸来讲,我们积极准备奥运会报道。读者要求很多,从今年就开始酝酿做奥运报道。作为地方媒体,要参与奥运会。因为奥运会不光是北京市的。作为媒体,应该宏观的来看奥运。作为天津来讲,也有一个赛区,很荣幸。比赛是一方面,重点是在宣传中国、宣传天津,我们下了很大工夫。

赵彤杰:先去国际奥委会把证件申请到了,这样才能进场。

主持人:有影友问,请问赵迎新老师,业余摄影发烧友如何参加奥运场馆拍摄?

赵迎新:所有证件是由奥委会办法,我们叫注册摄影师,由他们来办法。摄影名额都是有限制的,一般是发给每个国家的奥委会,大通讯社是独立发这些证件。因此,进奥运场馆一般都是专业摄影师。业余摄影师来讲进场馆你可以去买票,我们要求是你不带专业的镜头,一般小的相机、短的镜头还是允许在观众座位上拍摄,这是一个机会。另外,包括外国记者对奥运不但看成是竞技比赛,本身对中国的文化、奥运对中国的影响非常非常重视,所以业余摄影师可以在场外,因为在这几天会有很多活动,也有很多游客来,我觉得在北京,包括场馆周围,都能拍到非常生动的照片,也许是那些专业摄影师没有时间留意的很生动的照片,我想应该抓住这些机会。

主持人:大家感觉那些网上影友的作品有什么新的气象?和传统的照片有什么不同之处?各位老师对他们有什么意见。

赵彤杰:我觉得网络投稿和传统投稿从评审角度来看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也仅仅是在于方式不同,而没有技术上、摄影上的特殊性。

李石营:就是一种形式的变化,照片评选好象更直观一些。

赵迎新:网络更直接一点,大家投得比较踊跃一些,可以吸引更多的影友参加比赛。从整个质量来讲,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差别。网络还有一个问题,由于太容易投了,可能对自己的照片筛选不够严谨,给评委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和困惑,要做很长时间的筛选工作,所以大家在投时也要注意图片的质量。

胡金喜:力争把在网上投的照片各个指标做到最好最佳。

主持人:有影友问,作为参加多年比赛的评委,您觉得今年的体育摄影作品与往年有何不同?

赵彤杰:我参加了去年的亚洲风采体育摄影评选,今年的体育作品水平要高于去年的作品,无论是从参加竞技类的摄影作品,还是群众体育这类作品,去年没有群众体育这个门类,今年因为有了这个门类的参加,参赛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数量上大大增加了,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李锦河:2006年国内记者参加亚运会、世界杯等一些重大赛事的机会比较多,图片的整体水平相对来说是提高的。今天我们在评一等奖时也反复在讨论,实际上有很多好照片,但是这些照片在国内出现了很多次。可以看出相机的普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提高。但是在群体体育这块,人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群体体育,不光是一些单位组织的一些比赛,就是你身边的一些活动,这方面多一些可能会更好。
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影友游客3768:如何把风光摄影作品拍得有味道、有意境?

侯贺良:这个问题听起来挺轻松,实际上问题挺大的,不光是风光摄影,任何题材的摄影都存在这个问题,怎么拍得有味道。风光摄影怎么拍得有味道与摄影者个人的修养、素质都有关系。再一个,从摄影的直接拍摄过程来说,在拍摄之前要有一点儿想法。我看一些影友拍得风光作品就是太随意了,感觉没有味道可能和太随意有关系。如果影友的整体修养,甚至影友的文学素养不错,看起来拍得是小花小草,但是里面有很多寓意,把生活的体验融合到一草一木当中,这样就会比较有味道。今天一等奖拍得是蘑菇,有构思在里面,这样就会有味道。
影友有期待:对于数码制作带给风光摄影的一些变化,您是如何看待的?
山本敏彦:首先数码和胶片的最大不同点,数码相机很容易改变ISO的设定,胶片相机这些都取决于胶片。如果你只带了一种胶片上面,面对不同的光线就没有办法调整。如果用数码相机,把ISO值进行调整,可以保证在不同光线下,比如光线变暗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拍照。另外,在胶片时代,如果大家想进行多次练习的话,这会有非常高的成本,拍一张就会浪费一张胶片,数码时代就不一样,数码时代就可以进行不同的尝试,因为这是不增加任何成本的。
但是对于后期处理这块,有一些朋友可能更习惯在电脑上做一些后期处理,如果把后期处理做得太多就会使片子失去原有的味道,后期处理调整最好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比如说后期在锐度和色彩上做更多的调整,做太多的后期修改,可能会失去原片的自然味道。

主持人:用135相机从事风光摄影的优势是什么?数码相机给风光摄影带来哪些特殊之处?

李元:我一直用135相机拍摄风光,我觉得135相机最能够发挥摄影的特性,摄影叫做瞬间的艺术。第一,我们不一定会期待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变化会很多,在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办法意会到会出现怎样的景色,那个景色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一旦发生了,很快就会消失掉了。在这种情形下,135相机能够发挥抓住所谓突发性的瞬间。
第二,照相机往往被称作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说要拍照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要我们发现过去没有注意到或者被忽略的情况,假如用一个大的相机去拍,往往会找寻,可能操作上的一些困难或者底片比较大,用叶片要带很多叶片也不大可能。相对来说,135相机的镜头一般来说,是很多摄影者能够买得起,而且是能够带得动的。假如大的相机,你即使有经济买这些东西,但是你不一定能带得动,所以很多搞大的相机摄影者都会带一个助手的。这些都是135相机在拍摄风光上的优势。如果拍摄既定思维的照片,你可以用大的相机。对我个人来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追求。
至于讲到数码摄影,刚才山本先生已经讲了很多数码的优势。事实上,数码摄影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数码摄影让我们回到了黑白照片的时代。这话怎么讲呢?就是拍黑白时代,几乎每一个搞摄影的人可以在暗房里头把一张照片和视觉效果更接近,我们肉眼看东西的反差效果和照相机器材看出来的完全不一样,暗房的技术使得我们能够把照片,并不是说改变了照片,改变了事实效果,而是使得照片能够更接近于我们肉眼所看到的。

影友游客:您认为是风光成就了风景摄影作品,还是好的摄影技巧和方法及独特的创作手法成就了风光摄影?

王达军:严格来说,风光摄影不但是简单的景色还原,是摄影家对自然景色发自内心的一种独特认识,对美的一种独特理解。首先要有很好的景色,这是最关键的,物质第一,存在决定意识,一定要有比较好的、适合艺术创作的独特风景,这肯定是前提条件。但有了这种独特的风景,为什么不同的影友,同样一个景色会拍出不同的感觉和照片,看似大同小异,但是有区别的。为什么有的感到很独特,有的感到很一般。有了好的景色以后,最重要的是摄影者自身的素质,你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对美的概括力、反映能力、表现力,如果这方面能力具备的高一点,在这一瞬间就把多年来凝聚的对艺术的表现能力发挥到极致,就能很好地把景色表现出来。
除了有好的景色,自己有好的素养,还有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摄影的基本功,这方面一定要重视。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光圈,用什么速度,数码相机不用说了,但是用胶片的,用什么样的胶片、什么样的焦距镜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现在数码相机最大得好处就是把很多东西都简化了,一般技术方面的东西很容易解决。比如佳能相机,只要按照基本的设定来拍,一般都不会有错,至少80%都是准确的,只有20%根据自己的需要再进行调整。
数码相机的出现更简便了,以前是胶片,有时候出去十天半个月见不到效果,现在马上就可以见到效果,如果曝光不准确,可以马上纠正,按照另外的组合进行拍摄。我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首先要有好的景色,有了好的景色以后,还要靠摄影者本身驾驭这种景色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使得美好的瞬间不会因为自己在技术上的失误而造成终身的遗憾。

主持人:有影友问,现在有网上投稿,看了网上投稿作品和洗成照片的作品,它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的东西?

侯贺良:今年对亚洲风采的评选,对评委来说,网上评选是一个新的形式。网上投稿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了影友,很快捷。现在提出的要求,文件格式也不是太大,可以同时发很多稿子,比通过邮寄的方式要便捷很多。对评委来讲,网络评选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行改进。这次网上评选感觉有几点不足。传统评选,洗成照片可以同类进行比较,评委在评选过程中,看过一遍以后还可以再重复审视,但是网上一遍过去,前面感觉不错你就投了,但是相同题材的,可能比前面的表现还好一些,有一个顺序的问题。所以现在网上评选还有调整的必要。但我觉得网上投稿、网上评选是一个趋势,将来会逐渐取代传统评选方式。
在风光摄影方面,从今年的作品来看,在分类上,除了体育、纪实、风光、城市建设,包括一些电脑制作的部分,都合到自然里,所以自然分类好象概念不是特别清晰。从评委角度讲,不同类别的作品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评判,在分类上,我个人意见,应该更科学一点,分类再清晰一些,对影友投稿也会有更明晰的引导。
由于分类的问题,今年作品有些影友把握的不是太准。今年和去年相比,感觉后期电脑制作这部分比去年量上少了一些,比较优秀的、比较成熟的作品比去年弱了一些,但是自然风光这块有进步,比如二等奖藏羚羊,非常不错,有影友说这位作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去拍藏羚羊,这种精神和创作方向都是值得提倡的。
主持人:据我所知,日本也是一个风光摄影的大国,也有很多日本影友喜爱拍风光摄影作品,比较两国影友作品各自有什么特点?
山本敏彦:整体来讲,两国拍摄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但是有一点,在中国作品里看到很多关于鸟的作品,在日本作品当中也会看到一些影友会去拍鸟,但是比重会小的多。在很多比赛中的中国作品,有很多作者关注鸟的拍摄。我觉得中国人可能对鸟的关系比日本人更亲近一些。

影友互动:为何中国有这么大的业余风光摄影爱好者群体?在他们创作与成长方面,您有什么指导性的建议?

李元:我想中国的影友和摄影者对风光的爱好,我个人觉得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很有关系。昨天我们和摄影世界的李主编也谈到这个问题,有一个统计,80%的中国摄影会员会拍风光,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业余爱好者可能更多。我们到野外去看到好的景色想拍,但是更重要的,从真正的追求来说,和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文化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对个人的陶冶,也是作为一种对大自然的认识,通过对大自然的认识也了解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中国的视觉艺术,山水画一直是中国国画的主流。在这种情形下,风光是大家所喜爱的。
至于说到个人建议,我们拍风光的,最重要的就是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大自然是很神奇的,而且大自然风光是无所不在的,就是看你怎么去追求。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照片,很多都是出在一个地方的,大家都蜂拥到这些地方。但是像这种景色,你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你拍到了,别人不但也拍到了,说不到他的运气比你好,会拍得更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少有一种创新和发现。事实上,景色很重要,个人的修养、个人的激情也非常重要。一张照片真正说起来,题材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因素。你怎么去拍,从哪个角度去拍,画框在什么地方,角度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去拍,选择的范围都是和个人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拍任何照片,不但要有一个好奇心,也要有激情,不能说人家在拍,我也跟着去拍。从风光摄影追求上来说,从中国的文化,我们有这种激情存在,而这种激情应该散布在更多的范围内,而不要说别人拍了这个,我也去拍这个。这些希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主持人:有影友问,对于现在参赛的风光摄影作品,您作为评委有没有发现普遍的一些不足之处?有什么题材还没有被风光摄影师重视?请给一些建议。

王达军:这次投的作品很多,数万张照片。我们评选的片子,无论是从网上看还是直接看照片,感觉丰富性不够。比如山本先生谈到的,光反映鸟的作品就特别多,至少有十分之一。有丹顶鹤、黑颈鹤、天鹅、海鸥、小鸟等。有些作品拍得很好,难度都很大。山本先生说是不是中国人喜欢鸟,可以说是这样。但是作为自然的东西,它是很丰富的,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去拍。所以在题材挖掘上还不够广泛。正如李元老师说的,大家都会拍同一种题材的东西,都会去拍很著名的景点。怎么发现平凡的景观,但是在这种平凡的景观当中发现美,这些都是摄影家和影友应该下工夫的地方。只有和别人不一样,有新意,你的片子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或者引起评委的注意,或者说在比赛中获奖。比如过去西部风光,来的都是西部风光。比如今天这么多好的鸟,但是获奖的很少。除了中国的文化背景之外,因为现在科技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条件,我们要去画一个景色、画一个山水或者画一个鸟,没有几年的工夫没法做,但是摄影只要5分钟就可以搞定,门槛很低。在门槛很低的情况下,也要真正拍出好照片。除了在个人修养上需要加强,在题材广泛上确实需要下工夫。我们感觉这次送来的作品广泛性不够。
第二,参赛作品大部分是业余的,有些其是初学的,我感觉技术上还需要加强。里面有些片子拍得不错,但明显感觉技术不够。比如像素、技术技巧上的问题,比如说有一张片子很好,但是清晰度不够,这些都影响艺术的感染力,在技术技巧上,在照片完美性上,影调的制作上等,都感觉不够,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侯贺良:在摄影创作方面应该比较忌讳的就是一窝蜂,在整个摄影界,特别是初学影友里,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在次评选当中,西部风光,对这张照片本身评价来说是很好的照片,但是在评选当中没有得到评委的投票,就是题材上司空见惯,表现手法上雷同。艺术贵在创新。我记得我们当时学摄影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就是别人拍过的东西我尽量不去拍,当然做到很难,但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李元老师这样拍过,王达军老师这样拍过,我在学习他的技巧技术、创意基础上,能不能发现自己的独到之处。我觉得这是摄影艺术发展很重要的一个艺术因素和动力,应该提倡影友有独到的发现,在表现方法上也提倡独到的创意。今天小小的蘑菇得到这么高的奖项,就很说明问题。蘑菇司空见惯,但是在用光和拍摄技巧上有很独到的地方。我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艺术创新。
李元:刚才已经讲过,摄影贵在创新。什么是艺术?我们曾经讲艺术是美感。在西方认为,艺术第一要有创新性,第二要有原创性。所谓创新性就是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构图。原创性就是不但创造,还具有个人特性的作品。

山本敏彦:我对初拿照相机的朋友有一些建议,我觉得这次获奖的摄影师有一个普遍共同点,就是对同一个拍摄物体进行不同角度和构图的尝试,因为大家共同的特点就是选择不同主题去拍摄,看不同的片子,很少有人会想在同一个物体下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我们看到获奖作品是一个通天塔,是在一个红色玻璃上拍下来的,能拍到这样的作品,说明作者肯定会尝试在不同情况下的拍摄,这样才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拍出更美的画面,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一些东西。所以当你发现一个很有趣或者很好的拍摄主体,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尝试它,这样会有更多的发现,会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01: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实类评委
纪实类评委引起影友的讨论
体育类网络评选进行中
纪实类评委正在统计
一等奖作品将从这里产生。
体育类作品网上评选与现场评选
纪实类作品一等奖 90梦
体育类评委正激烈评论中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鞍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录

QQ|手机版|小黑屋|本网法律顾问由安徽华冶律师事务所葛善俊律师【电话15715550158】担任|【捕光捉影网 版权所有】 ( 皖ICP备06010469号 ) 皖公网安备34050302000177皖公网安备34050302000177

GMT+8, 2025-5-5 21:38 , Processed in 0.068601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