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长江岸”马鞍山市乡村振兴主题摄影展

捕光捉影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94|回复: 5

[转帖]李江树的经典毒文《手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8 00: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39年摄影术诞生。1861年,英国人托玛斯•萨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部单镜头反光相机。自那时始,人类就多了一个观看世界的方式;对摄影家而言,有了照相机的参与,摄影还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照相机使摄影家的生活变得更具体。借助工具才能劳作和表达;由机械、电子、光学高度协调起来的镜箱里盘存着一个隐身帝国,摄影家所有的沉重与荣耀,意志与激情都被闭锁其中。照相机是坟家,它记录下的一个凝视,一片枯叶,一抹斜阳永不归返。它证明了死亡并使摄影家的生命用图像的形式得以延长。在一瞬间浓凝住同代人的牛存与眼神,这一点惟有照相机做到了。设若到今天照相机还没被发明,那生活中多少平凡的史诗,真实的神话、寓言都会因没有图像的支撑而滚落谷底,永沉忘川。照相机对人类是重要的,少了这一个悬垂在前胸的金属驼,摄影家就没有办法在风雨中呼喊,在大路上狂奔。行外人很难理解这工具对摄影家的价值。照相机之于他们犹如琴键之于钢琴家,球板之于乒乓球手,每一纤小的不同都会化为一种硕大的感受;不同人之间,手感上更有着无法通约的差异。摄影家摆谈镜头,纵论机种,指点着瑕疵,列论着得失,那种倾心痴心和津津乐道使旁人觉得他们是不是过于迷狂?事实上,照相机确有这种魅力。它是工业品同时也是工艺品,它是高科技的宠儿但并不因此沦为艺术的弃儿。它摆放在那里即是对审美的眼睛作着造型、意韵、民族心理和历史印痕的一个陈说。无庸讳言,人类第一台相机和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相机不是我们中国人制造的。依我看,相机制造史上的那些石破天惊的创举,与其说靠了先贤们前驱性的努力,毋宁说那些设计的想法是来自造化和上天的恩赐,就像莫扎特,如果没得着神示,怎么解释他那些清丽灵动的乐句?
  
    美洲人从不承认欧洲中心主义者们的论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相遇而不是发现”——我们老早以前就在这儿活着,凭什么是你们发现了我们。好的相机设计也是相遇:原始模式肇始于制作之先。法拉弟说过这样的话:“让想象力奔驰,用判断和原则保卫它,用实验来掌握和指导它。”依照正常的逻辑,或许能证明或推翻别人的发现,但不会获得自己的发现。有灵性的得着圣宠的设计师寻着婉丽的凋瞅捕捉到了天国之鸟,思维逸出常轨的拘囿羁勒而在想象的莽野上奔突。他们适时地录下神授的、嫣然君临于脑际的神秘符篆——经典机型就此诞生——设计师成为人天之间一个幸运的中介。
  
    我个人很喜欢摄影家们说出的那些机智隽永的话,“成为摄影家的原因之一就是拍了照片之后我们便一言不发了。”美国人纳赫特威说得很精彩。但我却鲜有机会听一听相机设计家们的声音。他们闪身名机之后,只以作品示人。有一天我偶尔读到一句,是瑞典人维克多•哈苏说的。二战期间,有架德国轰炸机坠毁于瑞典。清理残骸时军方发现了一部被摔变形了的用于侦察的相机,这在当时是世界上用于航拍的最先进的相机。瑞典国防部长立即找来了曾著有《候鸟的旅程》一书的鸟类学者和业余摄影家维克多•哈苏,问他能否为皇家空军仿造一部如此精良的相机?哈苏审视观玩良久,忽然说:“不能,但我可以做出一部比它更先进的。”
  
    后来,在忆及哈苏相机初创的经历时,维克多•哈苏说:“从我早年作为一位鸟类生态摄影家的经验,我很熟悉当年市场上的所有相机,并且期待看一部单镜头反光式,具备可交换镜头、片盒及可卸式取景器的机器。”纽约,1948年10月6日。一个盛大的照相器材博览会。器材商们发出一阵阵惊呼:“一件永恒的精品,一个永恒的成就!”“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相机。”而它竟是北欧边上一个小国生产的。自1941年为瑞典国防部而制的第一部手提军用相机始,在半个多世纪中,由瑞典维多利亚哈苏厂制作的相机,其外形基本没有改变,零件也只有400多个(后期开发的电子机零件增至1500多个),但它的稳固可靠,它承前启后的兼容性却体现在无数根食指每一次对快门的按动中。
  今天,世界上“中片幅”1/4的市场被哈苏所占领,可哈苏公司的员工还不足500人。
    
    好的相机是不专断的相机,它不会炫夸自己能包打天下。无论是8X10、4X 5、6X6还是2.4x 3.6,不管是机械、电子甚或针孔,它都会告诉你这是一个选择而不是惟一的选择,这是一种方式而非一切方式。好人不一定是一类人;好的相机好的镜头未必适合于你——相知有素的未必是最有意义的,最熟悉的器材未必是最就手的器材——不少摄影师驾驭机种的范围与能力小和差得可怜——每一次新的“就手”都是一个鼓舞的波澜——应当永远关注新可能的出现。
  
    选择相机首先要警惕的是自榜家门的广告对你的干扰。广告句铺天铺地,鼓吹相机就是“万众期待,震撼而来”,“揉高科技与古典风格于一体”,“阵容庞大配件支援系统齐整”,“外形实而不华,能忠实地将摄影的精髓演绎于胶片之上”。评论
    
    镜头则说“该镜被称为优秀光学表现的理由”。新款闪光灯说明书上也赫然横过一行大字:“期待已久的光辉。”佳能出过一款售价奇高的50mmF1的标准镜头(2片非球面及4片高折射镜片)。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么大的光圈在实用中有多大意义?然而佳能却在广告中宣称:“我们制造它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实力。”厂商们都称“自己的产品傲视同脐,有高品位的描述力,能表达惊人的创造,并延续摄影师追求的梦想”。他们甚至还列举一二实例:xx是世界级民俗摄影家。某年某月在非洲丛林里拍照,全部器材被当地土著劫掠。再次考虑购置时,该摄影师历遍当今最优秀的机种,最后认定xx相机是他的终极选择。
  
    摆脱了广告,继而还要弄清个人的品味:你是政治型还是艺术型的人;属技术性思维抑或在理智与情感中总是充盈着想象和诗。
  
    天文学与占星术,化学与炼丹,医学与巫术,我说不出后者真理与谬说的成分各占多少,但我敢肯定后者“人”的成分非常之大。当我们不再把后者与前者相对立时,它们会成为获取真知的两种平衡的方式。相机是物化了的人,持机者不能与相机取得同化和平衡,那他就无法令相机“植入”自己的躯体。
  
    伴随电子化的发展,相机上由传统旋盘到指令按键的突变,使器材越来越求助于说服力而非激情。电子相机快捷、方便,拓宽了机械相机所不能达到的领域,但它同时也粗暴地强迫甚或强奸着操纵者。清醒的摄影家所应把握的是,受它诱惑却不受它奴役。驾驭与顺应,妥协和容忍之间,转换的旋盘不在机器上而在你心里。液晶显示闪跳的间歇必须给自己以提示:利用高科技,但要突出永远的母题:人。否则,相机就仅仅是真匠人伪艺术家的招牌和借口。使用时如此,在对工业产品本身的溯源时同样如此。好的工业品是对哲学观和民族性的高扬。如果不把历史、地域、人种与其经典制作一并描述,那就会产生一个后果,即人的意义的缺席。作家因大量书写,需要
  
    不易引起手部疲劳的、不会因“太梗”而分散思维的类铅笔软性笔嘴;会计、文秘、科技人员则因要作帐,誊写公文,绘制图表,他们对清晰度和纤细度有要求。好钢笔还有一个标准:能最无阻滞地勾绘出居于个人的字体风格。使用者的哲学与制作者的哲学相亲和,理想中的舒展平滑就会在最高效能中被抄写。当然,墨水供应系统的点滴无误也是对笔的一项评价。注重实用,消化西方科技的日本人很早就用电脑辅助设计钢笔,然而最驰名的飞行人(Pilot)、白金(Platinum)其软硬两类笔型,在刚中含柔和柔中略刚的尺度把握上总是难如人意。微小的区别明显地影响着书写的适手度:大和民族没有制作此项工业品的传统。这一方面,科技水准的高低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精工、西铁城与瑞士表的对比上。不在于古拙、朴实、高雅、金碧辉煌的外观;不在于高硬度钛钽、钨钛合金,坚固的蚝式表壳,或是耐磨度仅次于钻石的拱形蓝宝石水晶表面;也不在于雷达、欧米茄、劳力士抑或江诗丹顿。比摄影术晚九载(1848年)在莱茵河发源地出现的制表工艺,饱浸着阿尔卑斯山区所特有的民族情调。即便是现在出品的时尚表潮流表,也熔融着早期工匠用小铜锤敲击的痕迹。迄今世界上最好的机械表仍是瑞士表。这种独步全球的记时器对抗着复制的时代——大量生产是难以想象的,齿轮、机杆、机芯、表针和操纵器等超过200个以上的部件都是以人手磨锉。在经过了1~4年的生产时间和完成了1200道工序后,表的精确度也达到了1/1000秒。深秋时分,仁立在伯尔尼钟楼下,时间宇宙中的人文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仰观着于1530年开始启用的罗特大钟,我们是在朝觐钟表的麦加——它分秒末停地转动了整整四个世纪!瑞士传统制表工艺在技术与艺术间达到的平衡使时间的表述者战胜了时间,电子时代的到来也终究没能尘封和勒毙这古老的人间工艺学。
  
    在精密度方面,手表与相机有着相同的要求。1918年,瑞士一个以制造量器为主的小作坊诞生了,后来,他们开始生产钟表。在积累了26年的记时器生产经验后,他们于1944年推出了平视取景的一代名机:阿尔帕(ALPA)。第一代阿尔帕纯系手工打造,每个月的产量不足200台。它们像阿尔帕表一样精准,优雅,坚固耐用。1989年,阿尔帕终告停产。近半个世纪,他们只是小心翼冀地限量出品了37种型号,约42000台机器。今天,阿尔帕已成为藏家显示其实力的少数几张王牌之一。1996年,阿尔帕在苏黎士恢复生产。阿尔帕放弃了过去的各款135机型,以“平台技术”——这一现代工业中的先锋性设计理念去结构一部全机械全手动可移轴的便携式120相机。新阿尔帕机身用优质的航空钛金属,重量只有100克,但却异常坚固的镜头板是由特种铝合金制成。机身两侧的玫瑰木或山毛榉手柄系瑞士最著名的一家枪托厂所生产。德国的林哈夫为其装配6x6、6x7、6x9后背,蔡司、史耐德、罗敦斯德为其特制镜头。机体上所有螺钉皆镀金,就像米开朗基罗要解放被困于石块中的形体,阿尔帕在机身成型时(包括取景器),不是使用通常的模铸或冲压工艺,而是将一整块“97号合金”置于高精密的数控机床上进行铣磨。简洁紧凑功能搭载合理,处处闪烁着金属质感。新型阿尔帕是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相机,一只镜头一个机身加一个后背价值近14万人民币。
  
    早在1850年,瑞士的科赫家族就经营影楼人像。1948年,卡尔•科赫设计的专业大片幅的相机问世了,它的名字叫仙娜(SINAR)——摄影器材的制作者们为器材命名有自己的原则:或是标示着一种结构,或是强调着一种传统,或是闪着商业的、实利主义的色彩,还有的是希望在名称中有较多的意义容涵,如日本的适马(SIGMA),字义源自古希腊文,在数学上代表“总和”,适马企盼着自己的镜头成为“科技、知识、经验、智慧的总和”。仙娜的五个字母则分别标示着:影室(Studio)、工业(Industry)、自然(Nature)、建筑〔Architecture)、再现(Reproduction)。仙娜操作的弹性和不对称俯仰、摇摆,上下左右的偏移及微调对焦,以及庞大的组合体系在设计概念上的合理性,已经在近半个世纪里由许许多多位摄影师给予了证明。
   
    仙娜创立22年后,推出了P系列。P的意思是“完美”。后来,C和F型组合又大大丰富了仙娜的阵容。1985年研制,1990年发表的E已使仙娜全面实现电脑化。
  
    自初创以来,仙娜谨慎地生产了8万台相机。这其中,40年代生产的那拨机器大多仍能使用。仙娜的有些部件,如皮腔,纯系手工制作。像奔驰车精选坐椅皮料一样,仙娜的皮腔用七层既薄且韧的皮子制成,专业用家可在20年以上的时间里放心使用。
  
    时间造就经典,50年过去了,莱茵河南岸的厂房里正生产着当今最好的4x5数码影像系统。50华诞之日,该厂推出了一批收藏型仙娜:机上缀着三颗宝石:蓝、红、祖母绿,三颗宝石被50粒微型钻石和细碎的水磨莱茵砾石所衬托。
  
    手表、相机、钢笔,这是人类见证永恒的三种制作。德国著名的万宝龙曾推出刻有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签名的普鲁斯特作家系列金笔。他们希望他们的金笔像普鲁斯特的作品一样经典、不朽。“我们的生命,真正的生命,最终得到揭示与理解的生命,惟一真正体验过的生命……”(马赛尔•普鲁斯特)这生命深酝在手表、相机、钢笔的制作中。自公元6世纪始的羽毛笔被西方人使用了1200年之久。最早的钢质尖蘸水笔出现于英格兰的伯明翰。后来,物理学的“毛细现象”启发了美国的一位人寿保险商瓦特曼。1809年,华脱门钢笔制造成功。1889年12月10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位电报学教师佐治•派克首创了Luck curve墨水笔,从此,派克钢笔一代代地发展起来。柯南道尔用它塑造了福尔摩斯,萧伯纳用它写出了《窈窕淑女》,艾森豪威尔用它签署盟约,结束了欧洲战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试用日本的飞行人和派克世纪型各书写一千字同样能有这样的对比:不是工业品的差异而是两个民族间的差异。黄金柔软白金刚韧,世纪型18K纯金笔嘴经56小时的旋转打磨,再将中央灌嵌以坚硬的箭状白金(钌),白金的脊骨就统领了黄金。点、拉、划、勾,棉软的摇颤似微风轻拂着钢丝,顺畅的纸面游走令抄写不复是与笔奋斗的一桩苦役。
  1987年,卡夫卡至未婚妻的亲笔信以60.5万美元被拍卖。1994年,比尔•盖茨用3080万美元买到达•芬奇的一本笔记手稿。1998年,法国国家图书馆花了290万法郎,购得仅有6页的阿蒂尔•兰波的诗《地狱里的一季》手稿。1944年,阿根廷人比兹•比罗制造了圆珠笔,这是人类对笔的又一次发明。如今是电脑的时代,作家在纸面上的困顿、踌躇、增删和运思的痕迹全都不存在了。整洁干净的打印稿失去了“人味”,失去了保藏价值。
  
    相机是历史的保管员,卡蒂埃•布勒松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莱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镜头是相机的生命,安塞儿•亚当斯对此深有体会:“镜头构成的影像有不可思议之处。每位拍照的人都必定敬畏这个接近终极完美、奇迹似的发明。”亚当斯本人在拍摄生涯的晚期也曾使用过日本的骑士牌4x5相机,但所配用的镜头一直是德制的。
  
    在工业品与民族性的对比中,德国相机是最“机如其人”的,严谨透辟的思辨精神深沁在他们的工业品制作中。日本的尼康公司早在1917年就进行光学镜片的研制,它于1933年开始以尼克尔(NIKKOR)的名号为带有干板后背的相机生产的镜片组元也以高反差高清晰度而素负盛誉。今天,尼康镜头在日本五大相机厂家中仍居于领先地位。迄今为止,它已经在世界各地销售了2500万只镜头。公司每天都有近200名专家在设计本部用code-5软件和尼康自行开发的软件进行紧张的新产品开发工作。如果将尼康镜头与德制镜头细加比较,尼康镜头或许在分辨率上还有些优势,但在层次、色彩还原上就有差别了。比如说阴影,日本镜头容易“死黑”,德制镜头则表现着一种柔软而又浓重的阴影。柔软指黑中潜隐的层次,浓重是由力度传达出的结实感。在彩色片中,白色在阴影里呈淡紫,这种微妙的变化查验着镜片在传送上的忠实。在这一方面,日、德的优质产品差别也不大。区别在于,无论是史耐德、莱卡、罗敦斯德、还是卡尔•蔡司,它们都能拓出一块影调与影调转换的广大中间地带。这些由浓淡色阶组成的地带是早雾拂罩的山峦,那种连接那种飘忽那种起伏颇似国画,有晕染的微妙,惟有行内人方能体悟并为之怦然心动。若是以一条砂石小路作比,尼柯尔在火伞高张的酷暑下,“干干”地刻画了砂石的硬度与质地,德制镜头则是于雨后使用的,润、湿,斜辉中的小路似泼了一层油。
  
    蔡司•依康、莱茨、罗敦斯德、爱克发、伏伦达这些德国的光学、照相机企业在19世纪末就已建立起了自己最初的根基。精密、耐用、沉实、坚固,稳重、古典,百多年来,这些光学、照相机产品一直平静地验证着一个个朴素的哲理:精纯本质为个体创造力的基础。对物质的制作源自对物质的崇拜。科技、艺术、民族、宗教有着一体性。相机是一个民族所抓住的对真理的作证权的一个载体。尽管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相机工业出现了前后各约十年左右的裰止期,但纵观世界相机制造史,光学巨擎蔡司公司出产的普兰纳(PLANAR)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制造出的最好的镜头。就“连动测距系统”而言,永远的莱卡,卓尔不群的莱卡,百年有形的莱卡,这世界上第一部135相机,这相机中的“劳斯莱斯”,这相机中的神话,也确如莱卡一直所宣称的那样“不可能找到代用品”。从原创性去评价,莱卡相机作坊所铸造出的德意志精神以及由这种精神支撑所打造出的原型机,使莱卡成为了人类踏上图像征程前的第一个手势。
  
    光线是一种以每秒约30万公里直线前进的电磁波,精准地让电磁波穿过镜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镜片些微的更改都会使其他镜片产生位移,从而产生一个错误的光轴。为了使焦点落在事先计划好了的光轴上,为了使镜面弧度、镜片材质、镜片厚度在光学结构上处于一种最佳搭配,为了使镜头的结构方式与每一枚镜片都取得妥协,为了无数微小的光点在镜筒中行进时保持最佳状态,早期莱卡的工程师们付出了卓绝的努力。1951年以前,在那一个没有电脑的时代,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只能用人工进行大量的、繁复的程序推算。忆及这一段历史时,老资格的工程师们感慨道:“那是在接受一个冗长的审判!”
  
    用铝合金可以减轻镜头的重量,但稳定性坚固性却比不上用铝合金和铜锌合金组成的材质。一般镜头的螺纹调焦部件使用铝与铝结合,莱卡是高强度的铜与铝、铜与铜结合——这样的镜筒不但耐用,而且更滑顺。玻璃纤维材料可以进一步减轻重量,但热胀冷缩会影响镜头的精密度。在选材上,莱卡首先考虑的是材料对光学品质的保障;自1925年开创35mm摄影以来,莱卡一直贯彻着这一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军用器材,美国军方使用的是莱卡MF和M2。与相机一起交给飞行员的,是美国空军技术服务部印制的一份使用指南,那上面写着:“为了防止军用相机落入敌人之手,必要时要彻底毁掉菜卡。毁坏时可用锤子、斧子或是炸药。”法国报道摄影家埃里克•瓦利在尼泊尔高山地区拍一组野蜂聚居地的报道。他用绳索攀上悬崖,向目标看时发现机身上的镜头不合用。他吊在空中更换镜头,手一滑,重670克的80mmf1.4镜头跌向谷底,他听见了镜头与岩石撞击的声音。“完了!”他的心咯瞪一下。他顺绳索下来,在草丛里找到了镜头。前端滤镜螺口处磕瘪了,玻璃没有损坏,光圈环调焦环转动顺畅。他又升到悬崖上去,用这支摔过的镜头拍完他的专题。回德国后,他把镜头交莱卡厂检测,光轴中心只有微微一小点的偏差。
  
    1914年至1923年,“原型莱卡”只生产了31台。1924年出品了I型莱卡,1926年至1943年生产了约1500台II型莱卡。1930年,III型莱卡的研制成功是转折性的时刻,从此,莱卡就可以更换35mm、50mm和135mm几种焦距的爱尔玛镜头了。1954年,有取景线框的M3问世。30年后,莱卡公司又推出M6。50年代至70年代,是莱卡最富于生机的年代,在这20几年里,莱卡从39mm螺口转为M型卡口,M3、M4、M5也相继诞生。
  
    今天,莱卡厂以年200万马克的保险额,把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42mmF4.5镜头,1/40秒速度的原型莱卡——也即是1913年奥斯卡•巴纳克制作并用它拍下黑森州威兹勒小镇街景的那台莱卡存放在银行里——如同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戈尔被称为“思想家的思想家”,奥斯卡•巴纳克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他制造了一部相机,重要的是他启发了一代相机设计家。参观者纷纷在这台相机始祖前脱帽躬身,对它为旁轴取景相机所确立的塔基性质的范式和标准,对它所代表的那种传统和人文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
    
    莱卡面世的30余年里,仿家蜂起,在M3问世前,各国出品的仿制品就多达72种。M3以后比较著名的版本有:汉斯•佳能(1935年)、J型佳能(1939~1944年)、美能达-35型。仿制阵容最为庞大的当属尼康。自1948年至1968年,共生产了从I、M、S1、S2至NIKONOS-1、HIKONOS-2共十款。前苏联和中国也加入了仿制的行列,费德尔、佐尔基、上海58系列和机身价已攀升至5万元的M4仿制品红旗-20均属此类。
  
    莱卡领导着平视取景相机的发展。有了莱卡就有了现代报道摄影;进行着缓慢革新的莱卡又不断推动着现代报道摄影。从19世纪30年代到如今,一代又一代先行者执掌着这玲成就手的器物在第一时间里切入事件中心:卡蒂埃•布勒松用装有标准镜头的M3被动地认同着几何形态中的秩序;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用60mm的索米克朗镜头一层层剥离着“劳动”——这一“工业时代的考古学”。马克•吕布则从35mm的像场中注视着“文献中的50~70年代的中国”。与这三位一样,握持着莱卡见证真理,走进世界摄影史的还有:安德烈•柯特兹、罗伯特•卡帕、乔治•罗杰、厄恩斯特•哈斯、罗弗•吉布森、英格•莫拉斯、阿尔弗雷德•艾森、威廉•克莱因。
  
    假如有谁愿去玩味“滑顺”,即便不搞摄影,我也要向他推荐两种方式:看光滑如缎,柔若轻绸的大海;转动莱卡M6过片扳手。由950多个零件组合起来的莱卡精密、流畅,如在油中浸泡的齿轮丝丝入扣。
  M6不表现为灿烂的意象,它的稳定的古典主义结构突凸着日尔曼理性的坚定。M6对焦精准,各活动部位的咬合极严密。由于材质在高温和寒冷时有近似的膨胀系数,故久用后也不会松动。M6左右两侧设计成弧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抵抗外力。M6的镜头后部没有任何突出的针或连杆,它可直接放置在桌上或在全黑中流畅地退出及插入机身。我们夜半下床,凭感觉将则顺入拖鞋即是一种莱卡感觉。
  
    高档的单镜头反光相机快门释放时滞在50毫秒左右,M6因为没有反光板,快门释放时滞只有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十分之一;再加上“旁轴测距”的特性,用M6拍照可以始终维持一个视觉上的连续。
  
    80年前,在法兰克福北面几十公里外的威兹勒古镇诞生的莱卡,至今仍能以手动机与包办全球的日本高技术电子机分庭抗礼,靠的惟有它的坚实的机身和光谱再现性能优异,镀膜多达8层的镜头。莱卡机身卡座与镜头间的定位精度、吻合精度极高,可以保持经过10000次的变换镜头而不发生变化。镜头方面则使用的是天然莹石玻璃,每小时降温一度,历经52周的恒温冷却,表面再蒸熏镀膜,才制出了没有一丝气泡的镜头。这与某些日本厂家大量使用树脂玻璃进行制造有着天壤之别。在镜片毛坯成形这一过程中,内部应力减至最小才能使各部分结构均匀,莱卡在长达一年的“恒温胚料冷却工艺”中实现了这一要求。
  拍黑白片,莱卡与哈苏所使用的蔡司镜头也有所不同。单就“黑白味”来说,莱卡似乎更有特点,尤其是阴天时,其他镜头往往就灰了,莱卡却能把“灰”中的那些明亮点突出出来,使人在郁闷中感觉到一处处光亮。莱卡对蓝紫色表现优异。影像暗部与蓝紫色同属短波光,故莱卡对黑白暗部的表现特别丰富。当然,要达到这一精微的效果,最好是用M6拍完,用莱兹放大机放大,这样才能保证效果在传递上的一致。
  
    海伯特•马丁先生已经在水池旁研磨了40年镜片,没人能说出经他的手过了多少只莱卡头。至今他仍戴着老花镜,腰板直挺挺地坐在工作台前,用莱卡独有的泥液洗磨镜片,“这工作全凭手感,到现在还没有哪一样机器可以替代。”他郑重地告诉一位来访者。当这位来访者一边对他表示着敬意一边打开佳能相机准备为其留影时,老先生忽然昂起头,激动甚至激愤地盯住来访者手中的佳能,说:“莱卡,为什么不是莱卡?!”
  
    对每一枚镜片都使用激光干涉仪进行测试。检测打磨后的镜片中心偏差率,其他镜头厂大都把宽容度定在3.5/10000毫米,而在莱卡车间,1/10000的偏差就算废品,绝没有进入下一工序的可能。莱卡曾宣布它的每一部原厂相机都要经过负25至正60度苛刻的气候测试。M6的镜头可适用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所有M型相机。我们不但听过莱卡若干条指标和一些前瞻性宣布,我们自己也看到,从M3到如今的M6,40多年过去了,最新的M6为降低自重而减少了铜材,加大了优质铝、锌、铬的比重。取景线框也比以前更加明亮。取景器的放大倍率亦有所提高。]998年9月,在莱卡公布的最新版本中,M6有了TTL闪光灯曝光测光系统。然而,M6TTL除了快门拨盘加大和拨盘上设置了开关,以及取景线框的调整,在其他设计和功能方面就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了。我们由此体察了德意志民族的严谨和深沉的风格。莱卡的历史是世界相机制造史中的一个“大叙事”。M7不会永远神秘地缄默,我们翘首企盼着它成为这大叙事中的又一个高潮。
  
    至今,在威兹勒郊外还保留着莱卡最老的厂房。莱卡相机80多年来的技术秘密尽在于此。高大的库房铁架上,按年代码放着一千多件模具。每件价值数千马克,全部算下来要几干万马克。比钱重要的是手感——几代莱卡人用谨严缜密和不迁就时代所锤炼出的沉稳在M6调焦环上宁静地转动。
  
    较之德国,前苏联的相机自有他们的性格。地域广阔气候严寒,相机的那种坚固耐用,那种笨重粗糙,与大斧木桶,与森林中涌出的黑色江水一起,给我们造成了极深的印象。迄今,他们已生产了12款以上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全金属结构的基辅88,镜头和配件齐全,用很低的价钱就能买到这一哈苏的仿制品。但它的快门动静太大了,按下去眶地一声,与放一枪相若。另外,买它之前最好先结识一位能调修相机的朋友,以对付该机不准的快门和易漏光的后背。
  
    如果说现代艺术的特点之一是从叙事性转向了个体的一刹那间的惊颤体验,那在瞬时完结这方面,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不能与摄影相比。从发现目标到立即按动快门,这一过程要0.2秒、而按动快门——抬起反光板——焦平幕移开,这一过程只有0.03毫秒。手、眼、心灵在拖延与高涨的终止和启始间相协调,于即时即地造成了一次次突发性的情感震荡。按快门的时刻,食指依机种的不同,大约在0.2~2.2毫米的冲程范围内移动。越向下感觉越明显——掣钮压向食指深处的反弹力渐次增大;皮肤最敏感的部分是在第二层而不是在表层(故有的小偷在出动之前先以砂纸打磨手指)——掣钮延长通道的每一级段都是有可能崩断的琴弦。悬崖勒马,邃然激发。或在迟疑不决中将蓄势过程无限期拖延。再不然就是以有枣没枣一棍子的态度,在过片马达的怂恿下肆行拍摄,于预计的可能范围内,用胶片做成许许多多个陷阱——不是摄影者去捕捉对象,而是候对象坠入;由信心缺乏造成的难以决断常常会因大概率而取得偶尔的成功。
  
    触模快门还是触摸平等触摸民主的过程。你持机在街市在乡野行走,扳动片轴,你觉出生命链条在均匀地向前卷动。目镜中的脸孔全无高低贵贱之分,叶片每一次开合都令胶片对巨树小草做着由被摄体情愿才有的拥抱——它们灿烂,它们自会挺身披挂起昏红的夕阳;它们病弱,它们也能隐身于阴云之下,让持机人找不见它们的踪影。
  
    熟练的对物质有感觉的摄影家还能在感觉中探察物质并进而将物质与生命互融。美能达在日语中的读音与“金色的稻田”读音相似。摄影家在它与尼康快门的比较中觉出绵柔与果决间的区别。1928年11月在大阪开始生产摄影器材的美能达公司,早在1937年就生产了日本的第一架双镜头反光相机。1977年,美能达XD-7首先实现了快门光圈双优先。1985年2月.一项石破天惊的创举:美能达公司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7000型”自动对焦单反相机。美能达生产的五款精度极高的手持式测光表也为专业人士所称道。美能达独创的锐利磨沙聚焦屏由几百万个蜂窝状结构所组成,该屏面高反差、高亮度、高清晰度,哈苏公司也采用了这项专利技术。虽然,美能达作为日本相机界的五大巨头之一还有多项创造居领先地位,但它从不与尼康、佳能较一日之短长,它的产品面向的是中级至高级的用家。在香港,一名摄影记者若是挂着一部美能达出去采访,有人会对你的专业身份表示怀疑。事实上,直到1998年9月推出了有1/12000秒——这一全球相机最高的快门速度并有1/300秒闪光同步,用高强度抗腐蚀的特殊合金“SUS304”做机壳的DYNAX 9,美能达才步入了顶级专业机的行列。
  
    摄影家闭住眼,听一听由别人的手摆弄他所钟爱的相机:顶盖、底盖、机身在同一瞬间震颤着,每一档声音都强调着自己并涤除着其他档的声音。摄影家不惟能清楚地分辨出每一档速度,他还在沉稳感、聚合感、厚重感、刚硬感、和谐感里,听出仅有他能体察又不能用言语尽述的东西:深度质感。深度质感是一种建构性力量。就像一个深怀极度内心情感的人一样,“品格”从随便哪一个点都能放散开去,同时又能收回到内心最初的那个原点——资深摄影家的手能探查出快门引发连锁震撼的线路和发端的位置。的确,好的相机如好的音响;冲出机完的声音不温吞,要不然冷艳要不然华美。慢速度时最为明显,静态强度的稳定性极高,在非常一致的从启始至截止的长程流动中,音质被细致的颗粒所填充所胀满。
  
    握持相机是摄影家生命的需求,即便在创作的休耕期,他也会时不时取出相机——他需要在这器物中熟悉与调校感觉——相机的功用性淡出,手的触摸感凸现。他久久地聆听铸件传导出的每一细小的声音——是自己的世界在重生,那重生的声音打从他心上跑过。
  
    要是把点动快门比作提闸放水,一次性实施后即一泻千里,不可收拾,那钮动调焦环就是在平衡木上的跳跃表演:左右摆动,找准重心,稍一停顿就突然向后腾跃。摄影家大都偏爱既无阻滞又有阻尼的调焦环,一则因为如鞋一样,刚买时合适,越穿越垮;二则手感松的环易造成“跑焦”。宽大的弹性橡胶压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调焦环顺滑地转动。快门在一位苛刻的摄影家手中开启了。他的眉蹙了几蹙,他并不完全排斥这部机身前脸简洁整平,掣钮排列合理有序,边角略呈流线,带扣绝无勾绊,滚花橡胶环“柔”“涩”就手的非金属相机。然而他仍是喜欢由金属构筑出的筋腱骨骼。监察材质,他会用布满一“万颗味蕾的舌尖去舔,或是以与恋人相对时尽显其微妙的前额去贴。冷森森的锌、钛、镁、钢、青铜、黄铜、合金铝、合金铍、合金锌突破了哑黑或铁灰的镀层,向他保证着防震、防撞、防水、防尘;保证着创造的宁馨儿在这般紧密敦厚的包裹下,不会因某一次的碰撞和簸动而胎死腹中。塑料身子就差多了。虽然在不少专业机里也越来越多地加进用于航空工业的轻量化高钢性合成材料,然而作为一件艺术品或收藏品,较之金属模铸,炭化树脂加玻璃纤维模压成型的外壳仍不能给人以阅读、触摸、操作可靠性方面的快感。
  
    摄影家都有一个体验,迅速地钮转镜头,虚化的背景会如水般向眼眶压来;而早期的镜头中的确是有水的。1895年,托马斯•萨顿在两片玻璃间注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枚120度F12的超广角凸镜。迄今为止,制作镜头的水晶品已有250种以上,其中有些物料重似金属,物料中的至尊极品价超黄金。它所做出的镜头通视过去如净水般明丽清澄,这种镜头有比人眼更高的对信息的浓缩与提炼的能力。工具是摄影家的叙事前提,镜头是他与图像之间的一座桥。“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能在无阻滞的情形下,顺畅迅捷地达于对岸。故而,精良的镜头要具备这些品质:有好的镀膜(深绿色或暗红色的多层镀膜会比蓝紫色的单层镀膜带给用家更大的喜悦);有丰富的色彩层次;有高的细节分辨率:质感又“茸”又“沙”(这样才能纤细明锐地“刻”出直径约在0.05~0.1毫米之间的人的头发、眉毛),还要色散低,眩光微,渐晕轻,畸变小,有足够的反差和色彩明亮度;有准确度极高的光轴,以保障一个好的像场平坦度(开足光圈四角不柔边)和好的画面平均亮度(开足光圈四角不失光)。对色彩的传递忠实。拍出的黑白片相邻的线清晰,色块间截然分明。黑则沉着,灰则纯正,白则素洁干净。优质的镜头装嵌准确,螺旋轴平滑顺畅,掂在手中坚实沉稳。绝水绝尘的机身具有整体感,它不像是由许多部件所拼接出来的,而仿佛是一大块黑色的重金属被剔削了多余的部分。精确的、既顺又紧的光圈“克崩”给持机者以信心。名机配好头,宝剑赠英雄。低色散高折射的莹石水晶玻璃为光铺排了最顺畅的通道,摄影家推动光线照耀“脸”或“草”,光也涌人镜筒,并以自己最迅捷最明晰的光学陈述推动着摄影家的觉醒。
  
    在世界相机工业迅速趋向AE、AF化的今天,已没有多少人去对比机械好还是电子好了。“可在零下20度和无电池的情形中正常使用。”除了特殊地区,有多少机会器材要暴露在这样的温度下?又有多少时候我们忽然买不到电池了?机械机的劣势是明显的:驰滞式簧传动快门会逐渐疲劳,其精度远不能与由石英控制的磁电式快门相比。电子相机丰富的软件储备给拍摄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电子相机的内置马达也更快,对着同一张脸五片拍出去了,手动扳手才卷过去一张。表情瞬息万变,摁一千张也只有一张最好——比起旅差费,比起有价值的拍摄机会,比起日销月砾永不归返的时光,胶卷是最便宜的;优秀的拳手每秒可以打出6拳;电子相机在快速出击中占有的概率上的优势往往保证了照片的有效点数。不要说布勒松使用手动相机也创作了好的作品,而要说若是那个年头就有了电子相机,他或许会拍得更多更好。
  
    不待言,机械相机也曾有它的辉煌,从1929年算起,禄莱弗莱克斯——这部1920年由年轻的德国人海得克设计的双镜头反光相机差不多风靡照相器材界30载。1987年春,旧时代再次回到了新时代,禄莱这部散发着品质光芒的里程碑式作品又以2.8GX的最新款型重返市场。不过,这一回的双镜头反光相机中已加入了TTL测光表及OTF式自动闪光灯曝光的功能,从而使该机在工艺和性能方面升至了顶峰。20多年前,我读过一本30年代印刷的全部由禄莱拍的画册,其精美的影调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摄影。那画册的最末一页是一大排人正微笑着向前走来,每人的颈子上都吊着一部禄莱。图片说明:愉快的禄菜相机拥有者。那时的我心里涌动着一个奢望:何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70年代初,我看见通讯社报社的记者用装有蔡司普兰纳75mm/F3.5或装有仙诺塔80mm/F2.8的禄莱抢新闻。虽然不能换镜头,但离被摄体多远会有多大的像场,这个感觉在他们头脑里已经相当固定。一镜走天涯。一触即变快如闪电。这以后问世的变焦镜头既免去了负重的辛苦,又因不用来回换头而抢得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但凡事都没那么便宜,给你一种东西就一定会夺走你一种东西。随着镜筒的左旋右转前推后拉,多少次由直觉和经验累积起来的固定像场感也给完全破坏掉了。老记者们跑前跑后登高爬梯,或俯察或打开运动观察窗直视或双手举机过顶,明亮的高反差的希多斯曼特F2.8取景透镜让他们辨出了眼前的一切。他们调整步幅旋动调焦环,特别是那既干脆又突然的摇转过片杆的动作,使人、机全然混融在一起。1978年我到杂志社从事报道摄影,一部E型和一部F型禄莱整整跟了我五年。该机上弦、卷片、计数停片的“机内微传感滚筒”设计令我、也令所有爱这相机的人折服。至今,仍有不少识货者在二手店搜求价格在1000~4000元之间的禄莱,剃头、唱戏、打拳、溜鸟,皇城根下不时能看见手持禄莱拍此类老北京生活场景的影友。这些影友经反复比较认定:早期禄莱镀膜简单,不能与当今禄莱对蔡司镜头进行HFT高解像的传真镀膜相比,但拍黑白片影响不大,且灰调子特别丰富,是现在新式的日制镜头无法与之相比的。
  
    作为一个品种,手动相机会永远存在下去。有些报道摄影家脖上挂的是有超高速对焦跟踪性能的尼康F5或佳能EOS-1N,以抓取突发性事件,怀中的暗兜里则藏着一部莱卡M6。情况不那么紧急或需要高素质结像时,会掏出来按一下,又小心翼冀地掖回去——M6太高级了,太昂贵了。
  
    有一个技术上的误区:购买傻瓜机,多数人只问功能。其实除功能外,最重要的指标是镜头和自动对焦系统的级段数。AF单镜头反光相机调焦是无级的,精度当然可以确保;主动式袖珍机调焦是有级的,若被摄体刚巧落在段与段之间的空档处,那清晰度就只能靠景深去勉强维持。光线强时还问题不大,光线稍弱就全完了。故级段越多,合焦率越大。普通袖珍机2至3段,高档袖珍机从百余段到千余段不等(著名的柯尼卡巧思299段,尼康28Ti、35Ti为833段)。高档袖珍机不但具备了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许多功能,而且拍出的底片可以放制大幅照片而不散焦。讨论袖珍机对抓拍有重大意义。我一直对不抓拍的摄影家表示敬意——他们信奉的是这样一条原则:尊重被摄者;永恒的东西是通过被摄者与摄影家相互认可而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伦理。这种伦理秩序的框立,的确保证了在一个范围内的沟通与和谐。我希望持这一种伦理的摄影家不改变自己。然而偷摄在道义上并不等同于偷猎。“于不设防的状态中摄下同时代人。”在某一层面,抓拍最充分地展示了摄影的特性。人类学意义上的众生相也因这种拍摄方式而得以留存。
  
    如同锻炼身体,形式方便才能坚持长久。我们在小吃部在候车室,在集市在街巷,猛然看到了可资拍摄的题材,可我们的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没从包里掏出来,一切都过去了。一个或数个系列图像的成功需要量的积累。随着每一次外出,每一次接触人与事,我们的机会都在一天天减少,再加上机会临头却来不及掏家伙,图像现场还能剩下多少?我权且把这一情形用“掏机率”名之,并把“掏机率”也作为相机评定的一个指标。对于用镜头去观察社会记录人生的摄影家,袖珍器材是“掏机率”最高的“写真笔”,即便夏天也可以经常放在衬衫兜里。胡同中有乘凉的玩耍的摆摊儿的,我们走过去也就走过去了,掖着相机就没白走过去。袖珍机出手快可单手操作,这一点差别极大。双手持机,十之八九会被对方发觉,而单手则给人一个只是在那儿比比划划,随意取取景的印象。再说手中又是一个玩具般的、比一包香烟稍大的东西。
  
    人生的悖论存在于许多方面。摄影没法跟文学比,文学只要一管笔一张纸,而摄影,机遇、勤奋、才情、器材,少哪一样也不行。年轻时最富创造力,可我们买不起好相机。书生老去机会方来,用不着隔着器材店的橱窗过眼瘾了,我们也眼花气喘拉不开步了。
   
    不少行外人对摄影家的“小气”很是不解。在摄影家看来,你向我借哈苏借尼康这不是开玩笑么,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先例。我的一位好友告诉我,草原上的牧民,多好的朋友,我可以为你去死,但马鞍子不互借。一部专业相机在摄影家手里至少能耐受15万次的运转,可外行能在三分钟就把它毁了。干脆完了蛋倒也罢了——镜头卡座或镜片有一张信纸那么薄的位移,都会给结焦造成严重后果。出借后有了一时看不出来的软毛病,苛求素质的摄影家就只能在日后漫长的拍照生涯中,忍受内心犯嘀咕的折磨,自信由斯而丧失殆尽。去买一部普及机低挡外借,以保全自己心仪的器材,这是我的忠告。
  
    专事研究古典相机的学者,相机收藏家鉴赏家是严肃的职业,他们怀着人文情操,在书斋里索隐、钩稽、评点、校勘着相机的经史子集。我在这里想提示的是以机为笔去书写人生的摄影家,把玩相机与把玩遗笺古玩、字画手泽一样,能令人丧志而玩物,恋物而遗忘生活。
  
    桃木或花梨木的盒被深蓝色真皮所包裹。机身贴蛇皮饰,金属部分镀24K金。用多晶体宝石做快门钮的相机富于皇者气派,尊贵至极高贵至极昂贵至极。它们其中有些机型设计时不是以实用为宏旨,这主要表现在锁掣、旋盘、功能钮的安排上,华丽得语无伦次,帝王朝臣主次不分。持有者身份的象征僭越了技术上的保证。它很容易让人忘却摄影的本源。质言之,贵族相机属纪念型观赏型收藏型,它与以人生相融合的创作无涉。
发表于 2009-8-7 17: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声请问哈楼主:您1字不落地看完了吗?[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11-3-7 09: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看的我头晕糊糊的。好催眠。
发表于 2011-4-7 15: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慢慢看
发表于 2011-4-8 19: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睡一会  接着看
发表于 2011-4-10 08: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睡起了再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鞍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录

QQ|手机版|小黑屋|本网法律顾问由安徽华冶律师事务所葛善俊律师【电话15715550158】担任|【捕光捉影网 版权所有】 ( 皖ICP备06010469号 ) 皖公网安备34050302000177皖公网安备34050302000177

GMT+8, 2024-4-19 12:10 , Processed in 0.109825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